提到家風,便讓我感慨萬千,或許慢慢人生路,結局早已定格在了父輩的認知和遠慮之中,再通過輩輩傳承,早已潛入心細無聲。
七十年代,我的父親響應國家號召,投身到了祖國的基礎建設中去,那時,不到二十歲年紀的他,瘦小的個頭讓奶奶很是擔心,便與爺爺商量打消父親去支援建設的念頭。但爺爺異常嚴肅的說道“修好襄渝線,埋葬帝修反”,我們雖然不懂大道理,但有的是力氣,國家需要時又怎能退縮!父親亦堅定了自己的決定,建設中他更是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,將男兒當自強的諄諄教誨傳承到行動中。后來,幾經輾轉父親成為了一名教師,沒有電燈,便左手舉著煤油燈,右手拿著復習資料;沒有培訓機構,便與樹結伴自問自答;沒有空調,便一頭扎進樹林,常常忘記吃飯,也曾想過放棄,但腦海中那句“吃得苦中苦,方位人上人”不自覺地警醒著他,最終讓他如愿以償換來桃李四方,父親的奮斗事跡深深成了我們學習的寶貴財富,激勵著子孫后代披荊斬棘。
經歷過大集體工分制的勞動分配方式和糧票制的交易模式,鍛造出父母那代人勤勞質樸的堅毅品格,直到土地承包經營制的實施,父母明白吃大鍋飯的日子一去不復,必須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生活,一想到那些屬于自己經營的土地便激動得徹夜難眠,開墾荒地、建造農田、深耕細作、播種育苗……,那時候一切都靠雙手沒有機械,即使頭頂烈日或是暴雨傾盆都無法阻止他們對生活的創造熱情,經歷著生活的艱辛但從不叫苦叫累,那些崢嶸歲月的積淀,讓節儉早已刻進了父母的骨子里,直到現在她們還保持著“家有余糧心不慌”的生活態度,父母將兒女新買的衣服都藏進了箱柜,總說:干凈就好,新衣服留到后面再穿”,想要倒掉冰箱里過期的剩菜,母親卻像是搶了她寶貝似的教訓我不懂生活的甘甜苦澀,念叨著自己吃了一輩子剩菜,不吃都不習慣了,或許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辛勞就無法感同身受吧!在父母的生命里,勤勞成了一種態度,節儉成為一種習慣,像堅實的支柱撐起整個家庭,完美詮釋了勤儉節約的人生真諦。
母親為了幫家里維持生計,很早就輟學回家務農,這也成了她人生最大遺憾,或許正因如此反倒讓她深刻體會知識的重要和對求學的渴望,她將所有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,即使風雨交加 、農活繁忙、家用拮據,縱然想方設法,她絕不會容忍孩子借機逃學,擔誤了學業。曾記得,姐姐因生活費太少不愿再繼續初中學習,母親不知所措咬牙痛打姐姐一頓,當天晚上母親哭了一夜,或許她為姐姐的無知感到自責,第二天母親便讓父親將姐姐送到了學校,將攢了兩個月的雞蛋售賣添做生活費,還去隔壁村佘了五只雞,雞蛋便可增加一些收入,好給姐姐增加些零花錢,直到現在,母親依然堅持著強烈的求知欲,督促我們探索新鮮事物,學習新知識,與時代同發展。
父母沒有頭頭是道的高談闊論,卻用骨子里的真誠彰顯了對勞動的尊重和對生活的感恩,質樸、奮發、友善,如同涓涓細流滋養著人生旅途一路綻放,多年后,那些諄諄教誨依然回響在耳旁匯聚成最美的家風樂章。(設備管理中心 黃騰飛)